教育项目

教育讲稿:丝路使者·昭武九姓——丝路使者·昭武九姓

时间:2018-11-09 浏览量:33122 来源:固原博物馆

  一、朔本追源谈“昭武”

  “昭武”一词最早见于《汉书》中《地理志》所属的张掖郡昭武县(今甘肃)。昭武九姓的史料始见于《魏书》、《北史》、《隋书》、两《唐书》中的各 《西域传》。昭武九姓人善商贾,和中国通商很早,唐代在中国的外商,以昭武九姓人最多,其中又以康国人、石国人为主。

  何为“昭武九姓”

  “昭武九姓”是中国南北朝、隋、唐时期对从中亚粟特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或其后裔10多个小国的的泛称,其王均以昭武为姓。

  根据《隋书》,所言,昭武九姓人本是月氏人,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(今甘肃临泽),因被匈奴所破,西逾葱岭,西迁中亚河中地区,分属为康、安、曹、石、米、史、何、穆等九姓,故称昭武九姓。他们处在古丝绸之路上,世代善于经商。唐中叶平定西突厥后,这九个国家便臣服于大唐王朝,随后开始了与中原汉人的融合。而其中的几个国家成为中国一些姓氏的起源。居民主要务农,兼营畜牧业。粟特人在历史上夙以善于经商著称,长期操纵丝绸之路上的转贩贸易。

  据报道,在西安、洛阳出土的许多昭武九姓的墓志铭,就记载了曹、石、米、何、康、安诸姓为唐朝立下的军功和担任的军政职务。由此可见,隋唐时期,中国和西域的少数民族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。也正是大唐王朝繁荣兴盛的国力,吸引了西域昭武九姓国人民留居中原与汉人融合,并成为中国康、史、安、曹、石、米、何等姓氏的起源。

  二、昭武诸国概况

  康国

  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, “康国”为西域的康居国。据《梁书·康绚传》记载,汉代时康居国派遣王子来到中国,以示臣服。王子就落脚在河西(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一带)待诏,后来便定居河西。康国是九姓国的宗主国,人好酒,善经商。唐朝时期盛行的“乞寒节”便源于康国。唐武德十年,康国使者第一次入朝长安,曾献狮子、金桃、银桃和胡旋女等。后来,康国人不断拥入中原,并逐渐被汉化。他们以国为姓,于是康国人便成了中国“康”姓的起源。

  安国

  安国故地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布哈拉一带。史料记载,安国曾向唐朝进献名马(传说是汗血宝马)。安国人有一个传统就是招募勇健男子,训练为柘羯。柘羯均为勇猛善战的斗士,视死如归,战无前敌。最初目的是为了押解财货,保障商旅安全,收取佣金。唐朝胡人安禄山本姓康氏,冒姓安氏,玄宗天宝十四年爆发安史之乱,招募了许多柘羯人助战。唐高宗永徽年间,安国归附中原,后为中国“安”之姓氏。

  曹国

  “曹国”分为东、西、中三曹。曹国人身材高大,精于战斗。唐时曹人也多为宫中琵琶高手,白居易《琵琶行》序中“琵琶女自言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”之“曹”便指曹国人。曹国人入住中原后,依汉族人习俗,将国名汉化为“曹”姓,世代相传至今。

  石国

  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一带,国王姓石,都城在柘折城。石国是唐代高僧往印度取经时必经之地。玄奘往印度取经,曾路过赭[zhě]时国,即石国唐高宗永徽年间,自愿归附唐朝,并将西域的歌舞传入长安,对唐朝的歌舞产生了很大影响。当时,著名的西域少数民族艺术家石宝山,就是大唐境内的石国后裔。

  米国

  米国治钵息德城(今片治肯特),与康国关系密切。开元年间向唐朝进献狮子、璧、舞筵和胡旋女等。南宋邓名世《古今姓氏书辨证》说:“米,西域米国人,入中国者,因以为姓。”由此可见,米国在唐中叶以后便大量进入中原并逐渐汉化,成为中国“米”姓家族的祖先。

  何国

  位于康国与安国之间,是连接东西粟特的枢纽,隋朝的众多属国之一。唐时为贵霜州,故地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西北方,为昭武诸国之一,一度属唐管理。因“何”为华夏旧有之姓,故何国胡人入华后,较难辨认出其粟特身份。安史部将有何千年,河北藩镇中有魏博节度使何弘敬,中唐时宫廷侍卫中有神策军将领何文哲,都是昭武九姓中的何国人或其后裔。唐中叶后,何国人便大量拥入中原居住,成为中国“何”姓的族源。

  火寻

  火寻国,王都在希瓦,位于布哈拉西北,是一个位于今日中亚西部的地理区域,位于阿姆河下游、咸海南岸,在今日乌兹别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两国的土地上。隋唐时期与唐通“朝贡”,常有往来。

  戊地

  故地在今乌兹别克布哈拉的西方,《大唐西域记》卷一也称作伐地国。

  三、昭武诸国之史国

  史国,又名竭石国、坚沙、奇沙、羯霜那国,是康国的支系。位于粟特地区的东南端,唐朝时为佉沙州。最初的国都在都独莫水河南十里,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沙赫里萨布兹。国王姓昭武,字狄遮,是康国国王之后裔。史国的国势强大之后,建都于乞史城(也称竭石),史为昭武九姓中较大的一个姓,虽然其入华史不如康、安、石等悠久,但其名声却颇为显赫。随着康国人与中原的频繁来往,史国人也开始到中原居住。据史料记载,史国人曾向唐朝进献文豹、舞女等。定居中原后以“史”为姓,以示不忘其本,并成为中国“史”姓的一支族源。

  四、固原再现史国遗迹

  “固原是长安至河西走廊最便捷的丝路干道,可谓‘关中咽喉’。丝绸之路像一条汪洋恣意的河,人流、物流、资金流、思想流在往来穿梭。汉代,丝绸之路刚刚打通之际,朝廷便兴建固原城,名曰高平城。它由此成为交通枢纽、军事重镇、大唐国门,是丝绸之路上往来人们的乐园。中西亚各国向长安、洛阳进发的使者,曾在固原驻足歇息。“昭武九姓”中的史姓族人来到固原地区,为丝绸之路的繁荣起到了巨大作用。罗丰先生根据墓志记载,认为此史姓即是魏晋以来从乌兹别克斯坦沙赫里夏勃兹地区东迁,后定居于原州的“昭武九姓”中的史国人。而史索岩的夫人安娘则为“安息王之苗裔也”,即安国人。固原隋唐墓地出土的6件史氏家族墓志,向今人展现着史氏白人当年的风采,他们大多是皇帝身边的人,有的给皇帝养马,有的给皇帝当翻译,有的给皇帝当保镖,有的帮皇帝管理外来宗教,有的垄断了丝绸之路的边贸生意……

  史射勿、史索严、史道洛等墓葬中,出土了金覆面、金团花、金带扣、金带饰、罗马金币、波斯银币等,无不是六至七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稀有物证。

  史姓家族之史射勿(隋大业五年609年)

  史射勿的祖先善于商贾,将大量的东罗马、中亚、波斯的货物带到中国。移居固原后,随着资产的不断积累,这些“胡人”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,进入了上流社会。据史料记载,史射勿先后随李贤的儿子、二弟镇守、征战过。后来,史射勿成为骠骑将军,跟着隋炀帝下过扬州。

  史射勿墓壁画:执刀武士图、执笏武士图、执笏侍从

  史道洛夫妇合葬墓(唐显庆三年658年)

  彩绘镇墓武士陶俑两件:

  左侧:通高85厘米。右侧:通高83厘米。皆为泥质灰陶,彩绘描金。佣身站立于山崖形岩座上。头戴翻缘护耳盔,身穿明光甲,下着战群,足蹬靴,均有彩绘描金花纹图案。浓眉、双目怒睁,嘴紧闭。面部施红。面向左侧,上唇八字胡上卷,下巴一绺[liǔ]短须翘起。双臂前屈,双拳紧握。神态雄健威武。

  彩绘陶镇墓兽两件:

  人面兽身:通高55厘米。泥质灰陶,彩绘描金。蹲伏于山崖形岩座上。人面兽身。头戴兜鍪[dōu móu],面施粉色。双目圆睁,眼球外凸。上唇有八字胡须。下巴一绺[liǔ]短须翘起。前肢趾爪张开撑地。尾巴翘起,尾端宽而下垂。

  兽面兽身:通高52厘米。泥质灰陶,彩绘描金。蹲伏于山崖形岩座上。狮面。面目狰狞,张口卷舌,齿外露。鬃毛向上,两耳竖直。前肢趾爪张开撑地。尾巴翘起,尾端宽而下垂。

  史道德墓金覆面(唐凤仪三年678年)

  史道德墓:中出土的金覆面、是金箔制冠状饰物,额头新月托日图案与祆教有关。整件金覆面由1件护额饰,2件护眉饰,2件护眼饰,2件护鼻饰,2件护唇饰,2件护鬓饰,1件护颔饰组成。

  祆教[xiān jiào]:也称琐罗亚斯德教,是在基督教诞生之前中东最有影响的宗教,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,也是中亚等地的宗教。是摩尼教之源,在中国称为“祆(xiān)教”、火祆教、拜火教。

  史诃耽夫妇合葬墓宝石印章(唐总章二年669年)

  史诃耽墓中出土一枚天蓝色宝石印章,凹雕着一只雄狮,雄狮身后竖着三杆,杆头上有含苞欲放的花蕾。罗丰认为,印章上的图案与祆教有关:雄狮是祆教崇拜物——太阳的代表,有花蕾的三杆是祆教中的生命树。

  史索岩夫妇合葬墓(唐麟徳元年664年)

  鎏金水晶坠饰:长4厘米,宽2.6厘米,厚1.2厘米。形状不规则,上嵌水晶。水晶泛蓝,表面鼓起,上面有几处凹痕。水晶之下为一鎏金底托,下部稍翘,上有一短柄,柄环已残。

  石墓门:墓门通高1.34米,宽0.55米,厚9厘米。青石质。门扉两扇,左右对称,形制相同,表面磨光,减地线刻,分上中下三层,饰朱雀、青龙及怪兽。边框饰忍冬纹。

  史铁棒墓(唐咸享元年670年)

  波斯萨珊金币:直径2厘米,重7克。单面压花纹,顶部有一小穿孔,穿孔口有打磨过的痕迹。正面为阿尔达希三世侧面肖像,头戴王冠,脑后飘发,眼睛较大,鼻高,身着铠甲,颈部有项圈。周边有古波斯文铭文“Ardashir”,意为坚强、意志力。

  昭武九姓与胡旋舞

  在固原出土的绿釉乐舞扁壶图中,七人均头戴蕃帽,身着窄袖翻领胡服,足登靴,是西域人形象。扁壶图中乐舞是比现在广场舞还疯狂的胡旋舞。

  盐池出土石门上也雕刻着胡旋舞图:对舞的双人是西亚胡人,高挑的鼻子与深凹的眼窝洋溢着乐舞的快感。

  与胡旋舞石门一起出土的盐池县唐墓群墓志显示,胡旋舞在武则天执政时就从中亚经固原传入中国,并迅速成为老少皆宜的最流行的文娱艺术。

  五、消亡

  6世纪中期昭武诸国相继臣属西突厥。7世纪中期归附唐朝,受安西都护府统辖,同时开始遭受阿拉伯帝国侵袭,多次向唐朝求援,接受唐朝赐封的王号,反抗阿拉伯帝国。8世纪下半叶诸国逐步消亡。

  六、对后世的影响

  昭武九姓的活动特点使他们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。祆教、摩尼教、中亚音乐、舞蹈、历法之传入中原,中国丝绸、造纸技术之传到西方,昭武九姓无疑是重要的媒介。他们还在中原四周的游牧汗国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生活中起很大作用,特别是把粟特文字带入突厥、回鹘汗国。其影响所及,回鹘文、蒙文、满文均可溯源于粟特字母。